最新情報

日本一年出差心得 (飲食篇)



前幾天終於結束了一年來到日本出差的日子, 為了忙搬家的事一直沒有寫這一篇。

這一年來可說是風風雨雨, 除了在日本這地方的生活上的問題以外, 後半年的時候很不知道為什麼的, 遇到不少對日本生活有無限幻想的台灣人(大概都是受媒體影響的... ... ... ), 畢竟是同鄉, 有些時候為了安撫這些因為對日本的想法單純而在日本精神受創的人, 費了不少心力跟時間... ... ... 雖然畢竟我在日本只居住一年, 所見所聞恐怕無法全面, 不過以這一年來的所見所聞就想到就隨手寫一寫。

首先, 有個基本經濟學的觀念有的話, 對日本這邊的生活會正確許多。那就是"東西的成本會反應在售價上", 成本高的東西就會越貴, 聽起來實在是基本到不行的原則,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來日本會乎視掉這一點, 很常聽到有"日本的薪水很高但是物價很低的言論", 所謂的"薪水高", 就是人事成本高, 人事成本高就會造成商品的售價也會變高, 如果商品的售價低但是薪水高的情況, 代表請的人數就會少, 也就是平均一個人的工作量會變多... 因此, 在日本, 只要跟"人"有牽扯上關係的服務, 像是去餐廳吃飯或是郵送東西等, 就會非常的貴...

雖然說基本的觀念上日本的物價跟當地薪水的比值來說, 1000日幣的東西在他們的薪水水平上, 體感來說只是相當於台幣100塊的東西, 很多東西以當地薪資水平來說並不算貴, 不過這個標準是正職起薪24萬日幣來說, 但是在日本能當到"正職"這件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 而且很多時候也沒24萬日幣(跟台灣一樣, 現在也是有類似22K的問題), 因此在日本很多年輕人都是畢業以後做打工, 因為薪資水準來說, 以時薪1000日幣來說一個月做200小時的工就等於正職上班族的薪資水平, 只要不要去一些著名的黑心企業就還OK。不過日本的法令有限制外國人一個禮拜只能打28小時的工。


回過頭講吃的部份, 東京的生活在餐廳裡面, 其實是很難得吃到蔬菜的, 多半都是肉肉油肉油肉, (附圖的親子丼的那一點點綠色是從左上角的那盤加點的沙拉夾過來的... ) , 可以比照台灣的吉野家或是日式豬排店等, 當然生魚片類的店家更是如此, 一般餐廳內有的疏菜都是高麗菜絲左右, 西式餐廳才比較有生菜沙拉, 不過或許是因為東京的飲食習慣比較誇張, 之前有出差去大阪就覺得還好, 大阪在諸多地方都跟台北比較相似

為了吃到疏菜類的東西通常都要會自己煮, 當自己會煮以後就會更少去日本的餐廳吃, 一般平民水準的餐廳約一餐500日幣以下的料理, 除了拉麵以外大概都自己煮也不會差太多, 日本的調味料當中有一種叫昆布柴魚醬油(つゆ)的醬油, 大概加了那個以後超市買的肉片都能隨便煮出餐廳賣的牛丼或壽喜燒的味道, 鹹度還可以自己調整... ... ...

另外東京的飲食真的很鹹, 不過看拉麵博物館的介紹, 好像是因為台灣的飲食文化偏少鹽文化, 因此與其說東京的東西鹹不如說台灣人吃得比較清淡, 但是自從今年四月消費稅開始漲以後, 感覺上去各各店家吃飯就漸漸的不覺得有鹹的問題... 即使是住台灣的親戚來日本, 原本去年來的時候還一堆東西都說鹹到難以下嚥, 五六月來的時候就吃得很開心, 說不定鹽也開始在節約了吧? (至少以目前看來並不是我口味變重了...)

而因為自己煮的關係, 超市買食材就變得很重要, 對日本的文化比較了解的人應該就會知道說日本的食材有"半價時段"或者是"サービス品", 通常這些東西都是異常的便宜, 都是半價左右的價格, 可以500日元就能買到1000日幣才買得到的大塊牛排(美國產的就是了), 是相當划算的事, 不過事實上半價時段並非到那個時間食材就半價, 而是隔天就要過期的肉類再不賣掉就要直接丟掉, 所以會半價, 而胃比較硬的人大概是沒問題, 有冰箱的話日本的消費期限過了三四天的肉大至上也還OK, 魚肉大概就沒那麼好處理, 因此看到半價的買回去以後最好趕快吃掉。
而"サービス品"通常是在蔬果類比較常看到, 價格也是半價左右, 如果是水果的話很多時候只是運輸過程中有傷到賣相不好, 所以價格就很低, 不過自從之前買過一盒草莓, 買回去才發現盒子上看起來是好的但是底下的草莓全發霉的... 也看過橘子在表面是好的盒子底下也發霉的... 所以自此以後再也不敢去碰"サービス品", 不過要省錢的話, 把發霉的部份削掉就好, 削掉了也一樣是有賺到就是了...

提到美國牛, 日本在2007年左右因為狂牛病有停止進口, 但是隔年就漸漸的恢復, 但是現在還是有在限制美國牛的進口, 台灣人會以為是因為健康安全考量等等... 實際上只是因為美國牛肉太便宜, 以新聞數據上所說, 同樣大小的牛肉日本和牛要5000日幣, 美國牛只要1000日幣, 而且美國牛也滿好吃的, 真的不加關稅大量進口的話會衝擊日本的農業, 並不像台灣人所認為的是健康安全考量什麼的...

日本的食材或水果來說, 通常最貴的東西是日本產的, 進口貨通常便宜很多, 或者說日本產但是很便宜的東西就看不到進口的(像馬鈴薯之類的), 這點來說畢竟日本的人工貴, 美洲來的東西多半都是機械種植的, 人力成本就很低, 像說葡桃來說, 日本的巨峰葡桃一串要700日幣以上, 智利進口的可能只要300日幣左右。芒果來說, 一顆最貴的是日本產的可能也要700日幣以上, 第二貴的是台灣產的(數量少但是好吃), 要580日幣, 其他地方進口的大概只要200到300日幣左右。冬天的時候日本的蘋果跟柑橘就很好吃又便宜就是了。而肉品類也是一樣, 日本產的肉通常也是最貴的, 很常在買的雞肉是巴西產的, 牛肉是美國產的...。

在日本的餐廳有個相當可怕的習慣, 就是餐廳以免費的來說只提供加滿冰塊的冰水... 少數店家會提供熱茶, 因此吃拉麵這種油膩的食物的話, 不習慣的話很容易搞到胃不舒服, 而這規矩在冬天也是一樣的, 天氣冷的時候喝加滿冰塊的水真的很可怕, 有些時候會想特別選懂得提供熱茶的店用餐。

而水的部份, 日本近年來天氣偏熱, 在台灣還在30度出頭的時候北海道就有熱到38度過, 不過平均起來氣溫是比台灣低, 但是在日本感覺上熱中症(中暑)的問題相當嚴重, 以我自己從台灣過去的人來說是沒太多的感覺, 不過對日本人來說這種天氣真的是酷暑, 而常看到日本人是拿著扇子狂扇, 卻不是很常看到有人帶著水壺猛灌。日本並沒有像台灣一樣有邊走邊飲食的習慣, 乾杯這些隨手杯的飲料店看來在日本因為文化習慣上的關係已經是垂危, 在日本的街頭要補充水份也不是那麼容易, 到處都是自動販賣機但是很少有飲水機, 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習慣上的差距讓熱中症變成國家級的大問題吧?

台灣人到日本的時候都會認為日本的水可以生喝, 自己十年前第一次到日本也喝得很高興, 其他縣市或許可以, 東京的話每個日本人聽到我問這問題都會說"水怎麼可能可以生喝"的程度。原本只是入境隨俗認為當地人不放心就照著作就沒在把水生喝, 直到說在電車廣告看到東京水道局打著說"自來水超好喝"的廣告以後, 就確定不要喝比較好 XDD 這種感覺就跟高雄政府在打說愛河的水很乾淨可以喝是一樣的道理, 當官方要自己出來打廣告說這些水可以生喝的時候, 就代表小心一點比較好...


大至上想得到的就這一些, 飲食上直得提出來的狀況比較多, 後面應該就不至於這麼長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